欢迎访问诉讼论坛网!
媒体人眼中的律师文化建设
[2020-02-27 09:19:34] 来源:朝阳区律师协会  作者:刘桂明总编

媒体人眼中的律师文化建设

各位律师、各位朋友:

大家好!谢谢学辉主任的邀请!谢谢朝阳区律师协会!

今天很高兴能参加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会议!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是需要展望一年工作的时候。重要的是,今天我们会议的规模很特殊,就像我经常讲的一样,叫做规模小、主题大,也就是说小会办大事。

今天我们这个小会,确实在办一件大事,办一件关于律师文化建设的大事。这件大事事关整个社会对律师行业的评价,事关律师行业的发展,事关律师行业的未来。过去我们常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军队,我想没有文化的律师可能也不是优秀的律师。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化的律师行业,肯定不是一个我们社会所欢迎的行业,更有可能是一个没有未来的行业。所以,我们今天讨论交流的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律师文化。

今天我特意带我们的记者来,我在考虑我们《民主与法制》周刊要不要做个专题,做一期关于律师文化建设的专题。对我国律师行业来说,律师文化建设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探讨。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包含什么?文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谈文化建设?我们为什么要做文化建设?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今天座谈会的主题叫“媒体人眼中的律师文化建设”,发表的有些观点来自媒体。我们《民主与法制》周刊作为一家法治媒体,也想用我们的版面、用我们的平台、用我们的渠道,把律师文化建设做一个重点专题进行全方位报道。所以,今天我就从媒体人的角度来谈谈“媒体人眼中的律师文化建设”。

作为一位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多年的媒体人,今天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眼中的律师文化;二是心中的律师文化;三是口中的律师文化。

在谈这三个题目之前,我还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到底什么是文化。毫无疑问,文化肯定不仅仅是知识。一般来讲,我们讲谁有文化,肯定是因为这个人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是,我发现未必都是这样。

我从我母亲身上,真正感觉到了什么叫文化。我母亲已经85岁了,从小到大,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实际上就是个文盲。但是,我经常自我炫耀地夸我们家老太太,我觉得她尽管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在我们眼里她就是一个文化大师。她在教育孩子时,每次一定会在开头说这样一句话:“老一辈人说得好”。她不识字,却懂这么多人生哲理。所以,在11年前,也就是2008年的母亲节,我特意把我母亲教育孩子的那些俗话整理出来,题目就是《母亲语录》。之所以在母亲节那天发布,是想利用母亲节这个机会,让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来看看母亲多么伟大。后来,我又不断地补充母亲的点滴语言,形成完整版后发表在我的公众号“桂客留言”上。

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界定一个定义,能否概括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我总结了四个成语:

第一个成语叫“心心相印”。大家仔细想想,文化是不是你和我两个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默契,这就是文化。第二个成语是“口口相传”。其实,文化就是一种表达,就是你说的和我说的话,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原理。第三个成语叫“息息相关”。所谓息息相关,就是指连我们的呼吸都跟它密切有关系,就是指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第四个成语是“代代相传”。这里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只要是文化就一定能够传承,凡是不能传承的就不是文化。

我觉得,这四个成语就可以概括:什么叫文化、文化叫什么、文化是什么、跟我们是什么关系。比如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碰到中国人,自然而然,相互之间就知道我们是同一种文化背景,我们有同一个文化根源,我们有同样的文化传统,我们更有同等的文化默契。所以,文化是一篇大文章,文化是一件大好事。

今天朝阳区律师协会选了一个好题目,从主题当中就可以看出,朝阳区律师协会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化修养,重视文化传统,重视文化品牌。

从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什么是文化,你的名字是你父母起的,你父母在取名中一定对你人生的未来寄予了某种希望和寄托,这就是一种文化。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人名乃至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的地名,其实都跟文化有关系。同样,律师事务所的所名也一定跟文化有关系,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

为什么我要说文化就是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息息相关、代代相传呢?因为文化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涉及到我们每个团队的发展和进步,还涉及到我们社会乃至国家的传统和未来。当然,对于文化的理解,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确实如此,文化的概念太大了,文化的范围太广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见。

今天具体到律师文化、律所文化、律师行业文化,我就从以下三个角度,说一说我的想法和体会:

 

一、眼中的律师文化

 

既然是眼中,那就意味着用眼睛来观察。为此,我准备从以下三个视角讲一讲,一个是从宏观层面,一个是中观层面,一个是微观层面。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律师文化建设,我考虑可以从十个角度跟大家讲讲:

第一,从前到后的历史文化。

巧的不能再巧的就是:今年是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0周年。一个人到40岁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惑之年。一个行业到40年又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时候来探讨律师文化建设,可以说选了一个非常合适的题目、一个非常合时的题目乃至一个非常合地的题目。

那么,律师行业探讨文化建设,就需要先从历史谈起。前两天,北京市律师协会开了一个成立40周年的庆祝会,这个会开得非常好。我知道是每隔十年开一次,我一看这次的开会照片,都震撼了,这张照片把所有会长和副会长、所有分管局长都拍进去了,很有纪念意义。2009年成立30周年时的照片,我看到了;2019年成立40周年的照片,我也看到了。所以,我们谈律师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历史谈起。

所以,从宏观角度讲,首先就是看从前到后的历史文化。看看我们律师行业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看看我们朝阳律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历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从上到下的制度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从法律文化谈起,因为法律文化就是制度文化。我们在谈律师文化时,必然要谈到制度文化,律师到底是一种什么制度呢?今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之年,律师制度的初心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文化概念。律师制度到底来自哪里?刚才我讲到,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0年,40年之后的中国律师已经发展成什么样的制度?我们过去理解律师只是刑事辩护律师,现在的理解就不完全是刑事辩护律师了,这就说明律师制度发展了。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应该学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制度”两个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个时候召开四中全会?四中全会为什么要在这个重要节点提出了制度优势这个主题?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制度已经形成70年了,是时候全面总结一下了。改革开放也已经40年了,是时候认真总结一下,看看我们这个制度到底有什么优势,我们这个制度还需要怎么发展,我们为了这个制度还需要做什么工作,那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再具体到律师制度,其实也是这样,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0周年了,我们也需要总结和研究我国律师制度已经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第三, 从内到外的行业文化。

我想,今天朝阳区律师协会在这里讨论律师文化建设,肯定首先是着眼于律师行业文化。但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讲的律师行业文化是从朝阳律师行业着眼。我主张我们要跳出朝阳、跳出北京,看看整个律师业行业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业文化。所谓行业文化,就是一种伦理文化,就是一种价值文化,就是一种行为文化。我们的行业文化到底要怎么做?我们都在探讨,朝阳区律师协会也在探讨,探讨建构一种什么样的行业文化。在15年前也就是20046月份,北京市律师协会曾经召开过一个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律师执业的价值观。后来,我在《中国律师》上又组织了一次讨论,讨论的题目是“当年,我们为什么做律师?”。我认为,不管老律师还是新律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重点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律师?你为什么加入律师行业?这是我们研究律师行业文化之前必须首先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实现律师行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四,从言到行的专业文化。

所谓专业文化,说大了就是指法律专业,说小了则是指我们每个律师具体的专业。这个可能是刑事专业,也可能是民事专业;甚至再细小的,比如建筑房地产专业、家事专业;甚至细小再细小的,比如家事专业的某一方,或者是劳动仲裁的某一方,也就是专门做劳方、专门做资方的法律服务。在我国《律师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三个维护”中,第一个维护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第二个维护是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第三个维护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三个维护”,其实讲的都是专业,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维护,叫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所以,我们法律人首先要着眼于法律专业,然后再着眼于法律专业化的具体专业,这就是专业化。也就是说,你这个专业,只有真正说出来、谈出来、写出来、做出来,才能显示你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专业技巧。这就是我们律师行业所需要强调的专业文化。

第五,从表到里的职业文化。

谈到职业文化,我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进入律师行业的时候,你把它当成什么?可以说,它是一个专业,它也是一个行业,但是它首先是一个职业。所谓职业,可以说它是一个饭碗,可以说它是一个行当。所以,我想,对我们律师尤其对青年律师来讲,首先要把它当成一个职业。那么,律师职业文化是什么?什么是律师职业文化?是职业技巧吗?是职业知识吗?在我看来,职业文化就是从表到里、从外到里的职业使命和担当。在《律师法》中的“三个维护”,第一个维护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是律师的本职,也就是说你就是吃这碗饭的;第二个维护是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这是律师的专职,也就是说你是靠这个专业吃饭的;第三个维护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是律师的天职,也就是说你要用你的专业做好本职工作,最后要达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使命。这“三个维护”都是职业和职责,都与“职”有关。所以,就有了律师的本职、专职、天职。所以,这“三个维护”就彰显了律师的职业文化。

第六,从知到行的行为文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某件事情、某个道理、某项任务,很多时候很多人都知道,但往往就是做不到。所以,作为一种人生哲理,我们既要知道,还要做到。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知道却做不到,有一句歇后语叫做“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在律师行业,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我知道,但是我却做不到。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伦理、一种行为。做学生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你有可能做不到。但是到一定时候,比如说当你成为资深律师的时候,你可能因为有了严格的自律乃至有利于他律的行业价值观在提醒你,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实现、一定要行动,这就是一种行为文化。无论律师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主张要建构一种从知到行的行为文化。

第七,从虚到实的实体文化。

刚才法律出版社的马帅介绍的都是实体法律文化产品,各种各样的产品,一支笔、一本书、一幅画,这都是实体文化产品。很多时候我们对文化的了解首先是从实体开始的,很多人到一个城市首先要去看那里的博物馆。如果到朝阳区律师协会来,我们看到了走廊上宣传栏里各种各样的照片,我刚才看到了关于朝阳区律师协会几件大事的介绍,这都是实体文化。我们到很多律师事务所去,能看到他们的荣誉室,有这么一面荣誉墙,这都是实体文化。这种实体文化,其实是虚和实的完美结合。说起来,文化好像是一个虚的字眼,但实际上文化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表现和展现。

第八,从近到远的团队文化。

我这里说的团队文化首先是指律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补台的团队文化。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大所还是小所,基本上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的。当然,这个团队有大有小,大的有100多人,小的就是两三人。团队有大有小,但合作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团队文化还要律所作为一个整体团队,保持生命力、战斗力乃至可持续发展力。我们跑步的跑友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跑只能是跑得快,一群人跑才能是跑得远。为什么很多律师说我和我的团队能做什么事,我和我的团队一定能把这个事做好,我和我的团队如何能够走得更远呢?这里强调的都是,律师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团队文化。

第九,从口到说的品牌文化。

我刚才讲到的“口口相传”,主要就是指律所的品牌文化,也可以说是律所的口碑品牌或口碑文化,与其他众所周知的品牌文化一样,很多时候律所的品牌也要追求和达到口口相传。所谓“口口相传”,就是留存于社会各界的传颂或传说。如果一种品牌,能够达到从口到说,那就真是一种接地气、深入人心的品牌。我们现在要追求的品牌,既有行业品牌,也有专业品牌,还有职业品牌,更有团队品牌。这些品牌如何做到“口口相传”,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律所的事情。

第十,从心到形的形象文化。

所谓“从心到形”,实际上就相当于前面讲到的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也相当于我经常讲到的始终如一。这就是说,从内心坚守的到外在表现的,既是品牌,更是形象。我们律师行业应该坚守什么、表达什么、展现什么,这都是一个从心到形的形象文化。所以,我们既要做到确实“是”什么,更要做到真正的“像”什么。

讲到这里,我需要再从头梳理一下思路。从宏观角度看,这十种文化,我分别用十个成语概括一下,那就是:从前到后的历史文化就是“承上启下”,从上到下的制度文化叫做“以上率下”,从内到外的行业文化属于“内外有别”,从言到行的专业文化应为“言行一致”,从表到里的职业文化就是“表里如一”,从知到行的行为文化叫做“知行合一”,从近到远的团队文化称为“远近闻名”,从口到说的品牌文化叫做“口口相传”,从心到行的形象文化就叫“举手投足”。这就是我从宏观层面总结和梳理的十个成语,也就是十种文化。

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律师文化建设,我觉得中观层面有五个角度:

一是载体文化。刚才讲到的实体文化,其实就是强调文化需要有载体。所谓载体文化,就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我记得有一家律师事务所,是珠海一家小所,从1995年以来,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办了一本杂志,叫做《判例与研究》。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名字非常好,叫非凡律师事务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办这本杂志,这就是律师文化建设中的载体文化。这种载体文化发展到今天,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线下的,现在已经有了线上的。所谓线上的,就是我们的网络载体。现在的“互联网+”,还有我们的网站、我们的公号、我们的App,这些都是载体文化。

二是实体文化。刚才我讲到的载体文化,讲的是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所刊、所歌、所徽、所服。如果要谈律师文化建设,首先肯定要讲到着装,然后就会讲到化妆,这些都是实体。着装也好,化妆也好,体现的就是一种实体的形象。人家一看律师,他从着装和化妆就可以看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律师。我曾经见过一个非常资深的大律师,他每次的着装我都觉得不规范。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西服革履,一定要讲究颜色搭配,他经常是上身穿一件深色,裤子却是白色,又穿一双其他颜色的皮鞋,让人感觉不搭配,让人家感觉到律师在形象上不够重视,也就是说,他对实体文化不够重视。

三是群体文化。这里讲的群体文化,不是我刚才讲的行业文化。行业当然也是群体,我们律师行业这个群体到底应该建构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群体和行业之间到底还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不同在于,群体是靠文化来连接和维系的,行业靠什么呢?首先是要靠行规、伦理、道德来维系,最高层次才是以文化来连接和维系。所以,我讲的群体文化,不只是强调一个行业,不只是伦理道德。

四是团体文化。群体文化不同于行业文化,群体文化也不同于团体文化。团体文化的概念,肯定比群体文化的概念要小。所谓团体文化,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律师团队。比如这家律所,如金杜所、君合所、中伦所,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他们到底是由一种什么文化来维系和展现的。2018111日,第三届桂客年会举办的时候,我请北京八家红圈所的负责人到会作了交流。很多人都知道,红圈所已经成了律师界的一个品牌,成了一个口口相传的品牌。同时,我们也知道,红圈所不是哪个单位评的,就是因为当年他们做涉外业务,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第一批吃螃蟹吃得最好的。于是,他们就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红圈所。于是,红圈所就成了一种团体文化品牌。

五是个体文化。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其实在律师当中也是这样——你若合格,便是优秀。这是因为什么呢?对社会各界来讲,他不一定能见到这么多律师,也不一定能够了解这么多律师,他能够见到并了解的律师可能就一个,这一个可能就是你。所以,“你若合格,便是优秀”便是律师中的优秀。他们就会觉得律师真了不起,这就是一种个体文化。对律师来说,他们觉得了不得也好、了不起也好,可能就是从一个人了解律师行业。

所以,从中观层面看,有载体文化、实体文化、群体文化、团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等五种文化。载体文化是强调线上线下,实体文化是强调有形无形,群体文化是强调心有灵犀,团体文化是强调心手相连,个体文化强调始终如一。

最后,我从微观层面看律师文化建设。所谓微观层面,是指作为媒体人,我认为谈到律师文化建设其实不用这么多的分类,上面这么多分类只是一种学术视角。从媒体人看来,其实就三个分类:一个行业文化、一个律所文化、一个律师文化。所以,我今天相对应地强调了三个层面的律师文化。我们律师业应该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的律所要建构什么样的专业和团队?我们的律师个人从外表上和能力上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所以,从微观层面看,一是要建构律师行业的价值观,打造律师行业文化;二是要建构律师事务所的价值观,打造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品牌和团队品牌,也就是律所团队文化;三是要建构律师个人的执业观,打造律师形象文化。

对于律师个人的形象文化,这里我用两个词概括和形容一下:一是你像不像一个律师,二是你是不是一个律师。这就要求你在举手投足之间,首先要“像”一个律师,因为这是一种形象。另外还有更高的评价,那就是你必须“是”一个律师。所谓“是”一个律师,是指一个律师不仅有外在的形象,更要有内在的专业能力、专业服务、专业精神、专业诚信。

什么是文化?刚才我讲了四个成语,同样,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八个字,叫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也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心和形的形象文化,外表要“像”一个律师,内在要“是”一个律师。如果所有律师都能做到“像”和“是”,我想律所的专业和团队文化乃至律师行业文化,就可以说大功告成了。

 

二、心中的律师文化

 

所谓心中的律师文化,就是特别希望律师行业能有一个价值观的文化。刚才我讲到律师行业要建构一种价值观和执业观,但是,目前在律师行业有一些不正常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

从主观上来讲,这种现象大概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执业动机功利化20年前,曾经在一家报纸上有这么一个广告,叫做“假期周末哪里去?报考律师去!”。你们看,这是那时候律考培训班广告。可见,当时报考律师已经开始成了一种时髦。我在《中国律师》时候曾经发过一篇卷首语,是当时的全国律协副会长写的,他说听到有些法官和检察官一生气就说:“我大不了当律师去”。在当时的人看来,当律师很容易,当律师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当你别的工作干不了的时候,可以当律师去。所以,从社会上到律师界,都认为谁都可以当律师。同样,对许多律师来说,他们的执业动机已经非常功利化。

二是执业目的庸俗化。所谓庸俗化,就是指做律师可以挣大钱,我做律师就是为了赚钱。我们知道赚钱没有问题,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成当律师只是为了挣钱,当律师,应该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三是执业行为商业化。刚才,各位发言者都谈到了执业行为的商业化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律师界确实弥漫着一股商业化的倾向。我不知道,这现象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呢?

四是执业信仰模糊化。刚才我说的当律师,应该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仰,就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仰,就是我们法律人都心心相映的法治信仰。信仰是什么呢?信仰就是文化,信仰就是精神。但目前我们有一些律师严重缺乏信仰,在执业动机、执业目的、执业行为乃至执业信仰上,就是缺少文化。这个文化既是文化精神,也是文化信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可以说,也有客观原因。我们今天为什么在这里讨论律师文化建设?就是需要既要关注主观问题,也要关注客观问题。

在客观上,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只是列举一下:

一是执业文化建设缺位。这对我们律师界来说,既是一个必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更是一个首要问题。

二是执业管理制度缺位。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0年来,尽管我们在律师管理制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什么我还是感觉缺位呢?不知道是制度不够用还是制度不管用。

三是执业环境欠佳。这个问题已经呼吁了好多年,有些问题或者说是难题,显然是还无法靠律师行业自身能够解决的。

四是执业规范缺乏权威。所谓缺乏权威,可能是执行力问题,也可能是操作性问题,需要我们律师行业通盘考虑和研究。

鉴于我们的律师文化建设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律师文化建设首先一定要努力打造和提倡乃至鼓励一种独特的律师文化,也就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价值观和执业观。

讲到这里,我需要对我心中的律师文化建设做一个概括和总结,那就是我心中的四个文化:

一是追求以法为业的律师文化。我所说的“法”,不仅仅是吃饭的饭碗,不仅仅是我的职业,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也并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而是我要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所谓事业,就是永远不会出现一锤子买卖的情况,永远不会出现只管收钱不管办事的情况,永远不会出现只管今天不管明天的情况。既要以法为业,更要依法为业。

二是追求以德为本的律师文化。这个“德”,就是道德,就是品德,就是美德。我曾经在演讲中,经常引用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说过的一句话,叫做“不要让我们的技巧胜过我们的美德”。后来,我又加了两句话,最后形成了我主张的律师职业“三个不要”。这“三个不要”放在今天讲更加合适,第一句话是:不要让我们的技巧胜过美德;第二句话是:不要让我们的利益超过正义;第三句话是:不要让我们的目标越过责任和使命。一个是不能超过正义,一个是不能越过责任和使命,这“三个不要”就是我主张的以德为本的律师文化。

三是追求以质取胜的律师文化。对我们律师来说,无论是刑事出庭还是民事代理乃至承接有关重大项目等事务性工作,怎么强调办案质量都是应该的、都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强调质量第一,能否做到呢?每位律师都需要扪心自问一下,这不仅仅是一个质量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四是追求以诚取信的律师文化。我们常说,信用是金。诚信就是最基本的信用、最根本的信用。所以,诚信就是金,我们律师能否做到呢?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当事人,也不论收费多少,我们都要以诚取信、以诚为信,要把诚信当成一种无价之宝。对做不到的人来说,诚信其实很难;对做得到的人来说,诚信其实很容易。

这就是我心中的律师文化,这个律师文化既有行业文化,也有律所文化,还有律师个人文化。从职业到专业、从专业到行业,最后提升到事业,这应该也是我们律师心中该有的律师文化。

 

三、口中的律师文化

 

为什么要强调口中的律师文化?是因为律师文化还有一种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表达和表现。

现在,有线上媒体、线下媒体,有传统媒体,有现代媒体。传统媒体当中有报纸、杂志,网上媒体有公号、有App,还有抖音。这一系列新生事物都属于媒体。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打造新媒体,去展现和表现律师文化建设呢?

我从事媒体工作已经30多年,今年我很荣幸地获得了两个证书。一个是中国期刊协会给我颁发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另一个是中国记协为我颁发的“从事新闻事业30年”。

30多年的经历,加上我在律师界10多年的工作经历,再加上我离开律师界这10多年的观察,我认为,我们律师跟媒体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就是媒体人眼中的律师文化怎么来实现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所以叫口中的律师文化,也就是律师如何用口来表达律师文化、追求律师文化、实现律师文化。

所以,我用四个词汇来表达一下:

一是发声。现在律师要学会发声,这个发声既是表达,也叫推广。过去,我们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时代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律师要敢于发声,要勇于发声,要善于发声。对热点案件、对争议事件、对公益事件,我们都可以发声,这就是律师的一种表达和推广。

我刚才讲到,你若合格便是优秀,这里强调的是从个人到团队的团体文化。可见,讲团体文化首先要讲个体文化,作为个体,律师的表达,既代表行业,也代表职业;既代表团体,也代表群体,所以,我们律师首先要学会发声。同时,还要研究如何跟媒体打交道?现在发声的渠道非常多,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发声,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发声,这是一种新媒体时代的表达和推广。

二是发言。发言是什么?发言就是主张和传播,这种主张和传播,就是一种文化。怎么主张和传播呢?比如答疑解惑是主张和传播,比如释法说理是主张和传播,比如传道授业是主张和传播,这些都是我们律师通过发言来表达主张和传播的方法。对我们律师来说,无论是面对潜在的当事人还是现在的当事人,我们都应该强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表达、不同的推广、不同的宣传、不同的传播,所有这些,其实彰显的都是律师文化。

三是发表。所谓发表,简而言之就是发表文章。我一直提倡和鼓励律师要著书立说,所以这20多年我给律师著书立说而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序文。我认为,不管是发表在报刊的文章还是结集成书的文字,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推广、都是一种文化的推进。我觉得很有意思,过去我在《中国律师》杂志,跟律师界密切联系是正常的。到了《民主与法制》工作,更加觉得有缘。在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这是我们朝阳区的律师事务所,在他们的会议室,我看到了一幅这样的对联,上联是“没有民主与法制就没有律师制度”,下联是“没有律师制度就没有民主与法制”。从规范意义上讲,其实这不叫对联,对联要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尽管这个不叫对联,但这是一种表达,岳成律师事务所追求的是一种价值理念,这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岳成律师事务所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就着眼于如何为媒体提供法律服务。岳成所进京近30年来,他们在媒体渠道、媒体平台,做了大量宣传和推广。最重要的是发表了很多东西,比如岳运生主任和他弟弟岳屾山律师,在各种媒体发表观点,也就是不断发声、发言、发表,从而打造了一种文化品牌。

四是发布。对我们律师来讲,如何推广我们的律师文化?如何传播律师文化?如何宣传律师文化?现在,从全国律协到地方律协,都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办新闻发言会。看起来这是一种工作安排,或者说是一种工作模式,但实际上就是为了打造一种文化。通过发布新闻,保持一种常态化发布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广和宣传律师文化。这里讲的律师文化,既有律师行业文化,也有职业文化,还有律师群体文化,又有律师团体文化。对社会来讲,这就是一种律师形象文化。

各位律师、各位朋友,今天我所汇报的一个资深媒体人的律师文化,宏观也好、中观也好、微观也罢,最终还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律师文化、理解律师文化、支持律师文化、信任律师文化。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的律师,能够成为这个社会最可爱的人、最可信的人。当然,更希望我们所有律师都成为党和政府可用的人。如果这个梦想实现了,那我们的律师文化建设就已经实现了初步目标。

我们的律师文化建设要做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们律师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职业,也不仅仅是一个用知识挣钱的职业,而是一个知道还有比挣钱更重要的行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文化氛围的行业。从一个职业到一个专业,再到一个行业,最重要的是一项事业,这就是律师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当我们都把律师当成一项事业的时候,我们的律师制度、我们的律师行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可以说大功告成了。

这个大功告成,我想既是我们律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作为媒体人表达的美好祝愿。

今天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聆听,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主办:欢迎访问东方文化研究会诉讼文化委员会 | Copyright 2015 laom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